育儿|如何让孩子建立边界和规则感
沐璎 自由
关注
16120
2017-06-12

养和育,是一条布满了荆棘的崎岖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走的脚印都不一样,有深有浅,有快有慢。

只是养而不育,那是一种纯粹的动物本能。而育而不假思索,功利至上,则是一种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的结果,要么是丰厚回报,要么一败涂地。没人可以掌控投机的行为结果比例。

没有人在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之前,能保证自己的育儿方法就是正确的,或者出色的。英雄也必须在显赫的功绩面前被加封。

中国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在现在家庭教育意识越来越被呼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反过来,道理也是几无例外:有什么样的孩子,其实就有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学习到的规则,父母是孩子最初开始接触社会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构造成了孩子眼中最初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就是孩子世界里的一切。

父母的管教为什么更有效,很可能是因为批评的时候和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因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言行合一的一致性,知道父母外在的表现就是父母心里所认为的,于是孩子往往不会采取强烈的反抗——因为那于事无补。

而为什么很多由老人帮忙养育的孩子总是更容易养成娇惯和刁蛮的个性,究其因也许正是因为老人的心口不一:隔代的顾忌和距离、以及宠溺,多少会造成教育者(老人)虽然嘴上批评,但心里并非觉得孩子的行为有什么真正需要教育和纠正的地方。孩子对事物和人往往依靠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当他/她感受到爷爷奶奶的心口不一,就会天性地懂得如何去应付或者对抗这样的“管教”或者“约束”。

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里,总是不时会看到一些特别“调皮”和根本无视环境规则的孩子,每当这种时刻,父母总会难免觉得“丢脸”和尴尬,有些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是孩子的天性而为——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规则”,然而如果一个孩子随着成长而仍然毫无遵守规则的意识、从不懂得遵守规则,也不知道人和人之间有“边界”的礼仪,那么这一切的责任就只能归咎于父母的引导欠缺和家教缺位。

孩子有没有边界感,有没有规则的意识,最应该负责任的人其实更多的是父母自己,因为父母是最初“教会”孩子“社会规则”的人,从孩子的出生起,到每天的相处和陪伴,父母所有的言行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规则的一面镜子和榜样。

每一对父母都是一对善于“创造”的老师,不管这样的教育是出于怎样的初衷,它始终就在孩子的“学习”课程里面,一直跟随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成长......

那么,如何让孩子建立起应有的“边界”意识?如何培养孩子懂得规则、适当遵守规则的意识?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知半解,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实施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我所说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策略,但愿能对同样在路上的父母们能有那么一点点助益......



1、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边界”

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需要“边界”。孩子是不可能天生懂得和别人也要保持“边界“的。如果他/她在家里总是能为所欲为、毫无顾忌,那么出了家门,他/她也只会认为这就是他们可以用来对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有时候需要告诉孩子,父母也会有自己的时间,那样的时间里,孩子不可以来打扰,他/她可以安静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就乖乖地等待。

要建立这样的”边界“意识,并不是一次两次孩子就能明显地记住,需要反复地、耐心地强调和引导。

我和女儿就是经历了反复的“摩擦”才教会了她要尊重我的一些“边界”:我和别人通电话的时候她不能随便打扰、我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作或者看书的时候她不可以随意打扰、我和大人在谈事情的时候她在旁边不可以随便吵闹打扰......

而当她在玩着自己的一些游戏和“实验”时,或者看书、写字时,我也会保持最安静的环境,不吵嚷、不打扰......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照顾和给予,精神上的尊重和互相友好也是彼此间不可缺乏的“修炼”。

父母之间、家庭之间、朋友之间,“边界”其实就是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原则,孩子只会模仿他/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所以父母的“边界”是怎样的,孩子也自然就会建立怎样的“边界”......



2、让孩子知道家里也有“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哪里,人类社会里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就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在加油站不可以打手机和抽烟、坐公交车需要排队、在会议室不可以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进游乐场必须买票......

公司里有公司的规章制度、某个场所有某个特定的规则,而每个家庭里也会有着属于自己认可的并且遵守着的规则(不管这些“规则”是否有明文规定或者只是约定俗成)。

每个家庭应该有自己所遵从和认可的“家规”,这些家规因每个家族的背景和文化传承而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观念。在不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我们也许很难去评判谁家的规则体现就是对的或错的,而好与不好,也是大多数人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上得出结论:当某个孩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大家就会一致认为这个孩子的家教很好,也就是这个家庭的“规则”很好。

别人家的家规我们总是学不来的,因为我们有着自己家庭的传承背景和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然而也由此可见,家规是一定存在的,只有那些在有着较为明确的、正面良好的家庭“规则”下养成习惯的孩子,才会在外面有着让人认为良好的举止和得到他人的赞赏。

“放养”的家庭,表面上似乎没有家庭规则——“放养”似乎意味着顺其自然,让孩子随性而长,父母通常认为这样最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路和规则。然而,在率性中横冲直撞的孩子,也许无法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一旦养成了毫无顾忌、率性而为的个性,再想要扭转只怕代价会更加的巨大。

我们生存在有规则有约束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人可以逃脱“规则”,也没有人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着,所以,从小让孩子懂得社会是讲规则的地方,让孩子从遵守“家规”开始,会有助于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学校、适应社会......



3、在公共场合,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示如何遵守“规则”

有的父母,自己不停地要求孩子要遵守这个、明白那个,然而却在一些公共场合做出违背自己口头“规则”的事情。比如说在家里教孩子“要排队、不乱扔垃圾”,而带着孩子去到外面,却毫不介意地插队,或者随手把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瓶子就扔在路边......

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言和行对孩子的教育更有效果。孩子看着父母的所作所为成长,他/她自然认为那就是对的、值得自己效仿的。

我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孩子随意在高铁上跑来跑去,或者大声喧哗、一路不休,而带着他们的成人,却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不但不出声劝阻和约束,也根本无视别人侧目的目光和不满的皱眉,甚至有的成人干脆自己在打手机、玩游戏......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根本不会懂得社会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也由此可以推论他们的父母也多半是缺乏规则感和公共道德的人。

所谓教养,我觉得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总是会严守自己的准则,在“教”(言传身教)中“养”。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处世态度和父母的素质。而一个孩子要学会如何遵守社会和公共的规则,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父母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



4、用言行和交际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自然而然地给自己的父母下定义和归纳。父母是怎样的人,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然而在每个孩子心里,一定只有那个他/她所看到的样子。

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同“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理论。父母是孩子最初效仿的对象,父母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孩子也就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父母爱钱,孩子也会爱钱;父母大方,孩子也会大方;父母喜欢论人是非,孩子也会喜欢论人是非......

当我们在一些场合看到某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似乎那只是孩子不懂事的一种体现,但是实际上作为父母的人永远不应该推卸、逃避了自己养而不教的责任。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言行观念的一面镜子,那样的行为背后是父母所持有的处世态度。

当父母不满自己孩子在人前的举止和言行,很多时候都不应该直接把这样的责任迁怒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和顽劣。固然,孩子调皮是一定的,那说明他们还有着孩童的天真和自然的天性,然而如果成为了顽劣,并且毫不顾虑他人的感受,也毫不顾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因为父母的纵容和疏忽,也说明了孩子缺失了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以及满怀爱的引导。

父母不是圣人,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处世态度,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也不尽相同。有的父母也许期望很高,有的父母仅仅只是期望孩子能够长大。然而,不管父母自己本身秉持着怎样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对待孩子都应该是一个能够约束自己、并且尽父母职责的真实的人。

不希望孩子学到的,父母自己首先不应该去做;不希望孩子违反的,父母自己不应该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不希望孩子看到的,父母自己应该尽量不看;不希望孩子吃的,父母自己也应该不吃......

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最好的办法应该就是父母自己先成为怎样的......



5、父母应该总是意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的“规则”老师

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遵守和做到的事情,不要威逼强求孩子去做到。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尽管他们会屈服于权威,可能形成“听话”和不敢反抗的个性,然而那样的心理会带给孩子更多的痛苦和彷徨。如果做父母的希望孩子能够快乐些,那么就应该学会“尊重”这个词。

我们不必要去苛刻对待父母,没有父母是十全十美、没有缺点和错误的。我们需要的更应该是善于学习、懂得反思的父母。

以前我们很普遍地会把孩子的成长认为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而多少以为父母的作用很微薄、很有限。

固然学校对于孩子的知识教导和行为引导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我们却越来越清楚而明显地看到:那些家庭环境良好、素质优良并且尽心尽责担负起养育和引导孩子的父母,所培养的孩子无论是在行为习惯还是思想独立方面,都有着更优秀的表现。

并不是学识更渊博、地位更优越的父母就一定可以自然而然带出品质优良的孩子。父母自己有的东西,也同样需要通过自己的言和行才能传达到孩子的心里和眼里。而如果一个家长是伪善和奸猾的,那么我相信孩子也不可能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

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从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到处世的态度和观念,无处不是。

只有能够意识到自己给孩子影响的父母,并且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的父母,才能不时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引导和举止,也才能比较清晰而正确地教给孩子规则,让孩子认同并遵守父母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事态度和拥有不错的人际关系。

孩子本就不懂边界和规则,所以要建立孩子的边界和规则感,关键的责任和教导最初和最重要的渠道其实就是来自于给予他们生命的人——父母!

【沐璎,简书/头条网原创作者。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相遇在银河。】

进入圈子
|相关推荐
|讨论区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