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道德与伦理的价值
超越道德与伦理的价值
2016-05-04 10:21:01 阅读 13612

 



哲学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开始就讲明了他对哲学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

 


他称哲学为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并且提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他借用“儒学是否宗教”的一小段论述将话题引入中国哲学的讨论范畴。

 


在冯看来,宗教也是和人生相关联的,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的认识。”所以在中国,儒学并非宗教,同理,道家和道教也是两码事。

 


冯说:“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比如,“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而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

 




当然,冯眼中超越道德的价值和宗教价值是“>”而非“=”的关系。也就是说,宗教有时能提供这样的价值,有时不能。“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教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乃是一个伦理价值。



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莎哲学史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这样,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中国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的原因,并非是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伦理道德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而是因为:“根据中国的哲学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然后他提出自己对西方科学发展与宗教衰微现象的判断和预见:

 


由于“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而宗教的核心部分是哲学,但它同时又谋求提供“正面信息”,也就是企图解释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且不幸的是它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这样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

 


冯对他的西方读者们说,他们无须为这一现象而惊呼或惋惜,“幸好除宗教以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



况且,“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

 




冯就此提出硬梆梆的预言,“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当然,这只是对西方人而言,在他看来,东方的祖先们早就实现了预言,“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福份。”




中国哲学简史


往期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