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 | 孩子,你慢慢来
乐学 | 孩子,你慢慢来
2016-08-30 10:30:49 阅读 20690



1_副本.jpg

来源 | 网络

编辑 | 赵琳




“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
——龙应台 




龙应台在淡水的小街上,买花,五岁的男孩想要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慢吞吞,小孩子的手指在丝带上滚来滚去,系不好。阿婆开骂,龙应台说,让伊慢慢来。


瞬间被击中,落泪。想起了幼年往事。我的爸妈是普通平凡的中国式父母,工人,初中文化,为生计劳累,教育小孩多用“土法”。小学的时候,妈妈早饭会做粥,责令我喝完才去上学,冬天的时候起床很困难,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好不容易爬起来,时间已不多,还要喝粥,痛苦得要死。妈妈已经不耐烦,催促着“快点,快点,麻利点,从小就这么慢吞吞,长大了怎么办”


这种催促的语言经常性地出现,做作业、洗衣服、整理东西,总是在妈妈的“麻利”咒语下进行。可是,我越被催促,心里越慌乱,完成地越慢,于是坐实了“慢性子”的评价。我那么小,看见妈妈一个劲儿要求我“快”,就想“快”是对的,我要做对的事,于是起初努力地想快点讨好母亲,结果徒劳动作快了,质量糟糕,洗衣服就洗不干净,作业就写得不整齐,反而搞得自己更被动,这种挫败感彻底击中了我,索性就“慢性子”好了,还不用快,多好。





看到那句“让伊慢慢来”,久远的记忆穿过时光跳跃在手心,我才发现,我有那么深的执念,我渴望着母亲也能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你慢慢来。如果,她能对我说,孩子,你慢慢来……


可是,我理解妈妈,父辈的教养方式以及各种观念都是来自他们生存的那个环境。贫瘠、匮乏、动乱,动作不快,能在大锅饭里捞到一勺羹么?动作不快,计件工资就少的可怜!动作不快,减价的大米抢也抢不到……所以,她觉得“快”是对的,她要求我快,她怕我活不下去或者活不好。


我回溯母亲的生长经历,以及她“快”的观念,再回过头来看当今,却发现,并没有改变多少啊!我们的国人还是讲求“快”,小孩子要快点会走、快点会干嘛干嘛、快点进幼稚园,公车来了快点挤进去,地铁上乘客一边挤着下车一边挤着上车,医院里窗口前总是三个人,到处来去匆匆,大家都好快。





可是,我却想慢下来了。不仅源自我从小的经历,更多是我对生活的体验。我不知道大家到底在急什么呢,时间总是不够用,活着就像拼命。即使生活艰难,放慢一下脚步,看看头顶的天空,也不妨碍我们努力地活着啊。


“快”有“快”的好处,“慢”更自有一番风味。谁说过,连上帝也不愿用一天的时间造一株橡树,而人的成长更加不能是匆匆而就。


我也想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妈妈陪你长大……


就像龙应台写下的——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诚然,这本书中的文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们基本上不用去怀疑现在的人们对孩子的爱。但爱却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知道去爱固然重要,懂得如何去爱更需要莫大的智慧。一味的爱,容易变成宠爱、溺爱,到头来可能反而害了孩子。这本书讲的就是“爱的艺术”。





这种艺术存在于细微处: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街头陌生的小孩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耐心地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天上的云、路上车、电视里报纸上的黑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次跌倒;警惕童话故事、古典小说里面的残酷、暴力和世俗的偏见——皇后如何用各种方法企图杀死白雪公主、灰姑娘嫁给王子就意味着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梁山好汉如何打家劫舍笑傲江湖;静静地跟在孩子后头走完放学回家原本只要十几分钟实际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历险般的路程——走过深深庭院、走过杂乱工地、走过松鼠在上头玩闹的大松树;帮孩子解救夹在花园的垃圾桶上的小老鼠——尽管早已全身起鸡皮疙瘩;陪拿超市东西被抓住的孩子,手捧鲜花向老板鞠躬道歉;和老大一起坐在楼梯台阶上坦诚细数妈妈对待老大与老二的同与不同……


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值”的人,而不是粗鲁地呵斥、大声地教训、自以为是地责备,甚至罚站抽鞭。


这种爱的实质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在爱与尊重的视野里,才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取世界,才会发现孩子更多的细微处的趣味和感动:对着园子里的大公鸡连叫“啵”;“跟屁虫”老二跟在哥哥后头神情严肃地人云亦云;渐渐懂事的老大帮父母把藏在阁楼里圣诞老人的麻布袋再藏起来“不要给弟弟看见”……





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因为爱,她并不遗憾为了孩子而占去她原本计划好的时间、不在乎岁月侵蚀渐渐变成“黄脸婆”的容颜。她知道:一旦身为母亲,“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用心的父母,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东西并获得快乐。可贵的是,这一段温情细腻的“保姆日志”“人生手札”,并没有因为这本书的完成而结束。两个孩子(华安、华少)渐渐长大,而母子之间的对话仍在继续……他们用他们共同的成长,为我们提供着活的教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进行购买哦!↓↓↓



往期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