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鸠占鹊巢到抽丝剥茧
从鸠占鹊巢到抽丝剥茧
2016-04-28 16:35:39 阅读 3175



如果要从茧子里抽丝,需要把蚕煮开,活活煮死,这样它们就不会破茧而出,把茧弄坏了。




       

《蚕》是J.K.罗琳化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所创作的科莫兰·斯特莱克推理系列第二部,也是她的第十部长篇小说。相比《偶发空缺》,此系列中的《布谷鸟的呼唤》与《蚕》倒更接近《哈利·波特》的架构,虽然没有宏大而魔幻的架构,但同样充满了正义邪恶的较量,在无数的伏笔、线索中真相渐渐显现,无论在校园还是在成人世界,将人性一层层剥开,最终让黑暗的迷雾消散殆尽。


       

相比第一部《布谷鸟的呼唤》,《蚕》更显成熟丰满。罗琳延续了一贯以动物命名的风格,试图用其特性暗示读者故事的脉络。在第一部中布谷鸟的意象代表了鸠占鹊巢,对结局剧透有太过直白的嫌疑,而到了《蚕》,蚕既是象征,又是线索,作为被害者和凶手之间的纽带,成为了全书的串联,真相抽丝剥茧,如蚕蛹一般预示着故事走向,也预言了死亡的模样。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便假借罗宾之口,暗喻了蚕的结局,为了不破坏茧丝的完整与美丽,作为缔造者的蚕将被活活烧死。这样的结局可谓与失踪的无名作家的死亡互为镜像,当斯特莱克在该书作者欧文·奎因的另一处房产中发现了其惨不忍睹的尸体,正是涵盖了灼烧、开膛破肚等相关元素。似乎他用自己的作品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又依托这看似自导自演的死亡事件让作品《家蚕》扬名立万,成为自己生前可望不可即的著名作家。


       

相比《布谷鸟的呼唤》将眼光聚焦到了时尚圈,对所谓的上流社会风气进行冷眼旁观,塑造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凶手形象。而到了《蚕》,罗琳将笔触拉回了自己更熟悉的领域,将案件背景设定在作家圈,作品、八卦、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历历在目,两本不一样的《蚕》存行于世,最终被害者和凶手皆作茧自缚,万劫不复。



蚕2.jpg


       

当然,尽管推理故事本身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但罗琳的醉翁之意自然不止于此。她的野心并不在讲故事,而是想表达人心与人性。无论是读完《布谷鸟的呼唤》还是《蚕》,让人印象深刻的,也许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中人的心态和斯特莱克与罗宾的互动。他们的感情线独立于故事而另辟蹊径,那是一种神秘的互相支持体系。


       

在故事里,没有太多速度与激情的侦探与反抗,亦没有太多血雨腥风的激烈场面。然而,在抽丝剥茧之后,平凡的东西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往期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