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阅读教育,行为与目标背道而驰
2016-06-17 11:37:33 阅读 11272

素材来源 / 宝宝阅读

编辑 / shine


朋友最近传了一则影片给我,她的二年级小孩得到学校的“阅冠王”:一个月借阅了六十本书。颁发奖励的校长问她:你最喜欢看哪本书啊?小女孩害羞小声的说:怪杰佐罗力。校长没听懂,再问了她一次,没想到台下的孩子们都听懂了,此起彼落的大声回应:怪杰佐罗力!


校长虽然不知道孩子读的是什么书,但听名字不像“正经”作品,于是校长尴尬的说,“xxx你以后会借阅更多文学类的作品是不是啊?”


二年级的小女孩应该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学类作品”。腼腆的点点头下台了。校长应该也不知道,自己心目中小孩该读的“正经书”(是唐诗、宋词、《红楼梦》?还是《基督山恩仇记》或福尔摩斯?)可能并不适合二年级的女孩。


怪杰佐罗力




寓教于乐的虚伪期待


做为童书出版者,这不是第一次我看见购买者─家长,和真正的阅读者─儿童,有着极为冲突的选书品味。谈起儿童的阅读,成人们都难免有种“寓教于乐”的虚伪期待。明明成人们自己也追韩剧看美国队长,但是看到小孩拿起漫画,或是文字较少的图文类书,家长忍不住的焦虑就像幽灵浮现:读这个太浪费时间吧?这里面都没有什么知识成分?应该看字多一点的书吧……


我并非主张有知识或意义感的童书不好,或是一定该给小孩读漫画,而是想提醒,在儿童早期阅读的历程中,过多过重的“寓教于乐”,会伤害了下一代对好故事的品味。只重教化不重乐趣,也不会让阅读持久,成为兴趣,习惯,更遑论能力。让孩子选自己想看的书,是早期阅读提升动机的关键作为。多听听孩子为什么选这本书?跟他聊聊喜欢的故事类型、情节、画风、着迷于哪个角色?反而可以帮助孩子,根据他喜爱的方向主题或类型,提供他更多更好的选择。


基督山



3C只是不阅读的代罪羔羊


今年五月会考结束,各科题干长,叙述多,考理解而非记忆的题型,再次引起媒体对于“阅读能力”的讨论。老师们直指3C的使用是罪魁祸首,戒掉3C多阅读,成为一种解方。但我却觉得,3C只是中学生不阅读,或没有阅读能力的代罪羔羊。(3C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Electronic)三类电子产品的简称。)


这几年政府与民间推动阅读,小学沸沸扬扬,到了中学嘎然而止,成为无法突破的“阅读天花板”。更需要知识性阅读,更需要辅助学习寓教于乐的年段,反而家长不买书孩子也不读了,为什么?


盔甲


走进任何一家中学附近的书店,不难看见真相。阅读学习的需求,浓缩在教科书补充教材和参考书中:各种标榜着阅读测验,成语故事大典等学习补充教材。因为会考题型看重阅读能力,各家参考书出版商敏锐的因应市场需求,编制了大量搭配阅读测验考题的短文选,其中不乏来源不明的网络文章和笑话,扼杀了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品味。功课与考试占满了中学生的时间,让“加班”过度的青少年,只想不用大脑用3C,找回生活中稀有的“乐趣”。


成人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多阅读,有能力读有益有趣的优质文本;但成人的行为却和目标背道而驰:所有阅读行为都和考试、写题目,痛苦与勉强的感受产生连结,学生们自然会像被电击的老鼠,趋吉避凶的不想阅读,或是更想逃离“有益”的文本。


牧羊少年


我家就有个被卡在“中学天花板”,疲累得不想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女儿。闲暇之余,她宁愿打球,上网跟朋友聊天、看影片。小时候追着某个作者作品,那个热情的小书迷,骤然消失。我觉得遗憾,却又不好勉强。于是我重拾童年的习惯,开始跟少女“亲子共读”,在睡前朗读《为自己出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给她听,母女因而有机会聊聊生活之外的“抽象”话题。在她稍稍恢复胃口之际,再推荐给她适性适龄的好书。


起风



我不敢说女儿因此增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关于阅读,父母能做的,是点灯的引路人,透过分享和互动,创造温暖而美好的连结。先恢复她的“想要”,才有机会“更好”。当我看到她带着三百多页的《奇风岁月》到学校读,我知道这段朗读时光,或许能重新点燃向往的火苗。



这些才是真正适合宝宝读的书呢




宝宝量子

上学就看

小猪


热门评论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