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
陈缃眠
关注
604021
2017-02-22


1.jpg



夜间,雪扑簌而来。


风敲窗牖阵阵抖动,睡意渐无。耐不得聒噪,拉开门,看见这黑灯瞎火中的清影,像极巫舞抗争天地。它苦,它静,与冥晦厮扭,风为其鸣,地为其白。人间难容粹洁之晶,它留下一地凄然的泪,倒成一片上善的水,一场悲惨哑剧谢幕了。


雪是苦的。


周围变得枯木凋敝,野禽纷纷躲藏,气氛凄凉时,它从天而降,呼唤生灵在阳春时节的信誓荣光,莫失莫忘。可惜,它们不会听从感召。可恨,它们攫取雪的温热。雪自然同情它们,且宽容且呵护,漫长无效的等待。直到牺牲了,血干了,天终于回暖了,它们又开始新的跳梁喧闹,发散英雄主义的光芒。这时,已无人记起当初浓烈的凛冽,无人记起叮咛呵护的白雪。丑陋的鹰犬,也要将这段彻骨寒冷,怪罪在雪身上。一身正气,一身温柔,一身冤屈。


人间苦吟时,总有雪唱和。高洁惜羽,英雄相怜,蔚成知己,相顾无言。你作你的,我落我的,各自吐诉,之后江湖相忘,踪迹迷离。


苦难中,雪产生了人生哲学的高妙论断。在世界寂灭之后,谈吐震古烁今。



《诗经》很清淑,它的雪并没有太多崇高的狰狞,当这些皑皑玉瑶落在长江,满襟陡峭的泪。


它曾控诉屈原的颠沛,湖湘山峦间繁骛而下,染白这个美人的兰草衣袂。


乱风携寒,却凉不了诗人的热血,津渡孤舟,一路向北。雪在峻壁覆盖所有的裸露,但楚国却难给屈原一个交代。流放者无凭无依,弄权者无礼无据。


天雨雪,权当曾被屈原招魂的国殇。此刻,那些战死的楚魂,都在为他送行。他自己,也将成为烈士,融进千山万壑的雪,见证代代的沉痛,抚慰冰冷的心脉。


从屈原开始,雪就一直漠然地落下。它曾经满腹经纶,曾经满腔热情,却总是遇到冷峭的岭崖,把它摔个粉碎,热忱肺腑迸射出惨淡的血光。既是人间不肯留,它也不愿再多看,看得多了,反而染尘。不可一世的孤傲,原来包裹着涟涟涕泪。


第二个理解它的人,是朵雪做的女孩子。一串琼玉的故事,在她的家流畅成一个时代的风姿。


如果说屈原从水边得到雪至死高洁的筋骨,那么这个女孩子是从雪舞的倩影中,看到了它的神采。她是东晋的谢道韫,太傅谢安的侄女。


那年冬天,乱琼碎玉披靡撒落。天实在太冷,谢安的门庭开了一次家族聚会,和后辈小子谈文论诗。话兴浓酣,谢安指向庭外,问到大雪纷纷何所似。这些后生浸濡书香家学,言论自然不差。有人认为差不多如空中撒盐,却将纷纷的雪讲得呆滞了。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如是说。蜻蜓点水的一声,谢安笑了。


这个女人,点破了雪的温柔。它是水做的,却将水的杂质舍去,净化成一团团纯真的情愫,清澈心绪荡漾风中。她自己,内心也有一份孤傲精纯,对家国的怀思舍掉了咏絮的绵软,有着去除杨柳依依的大气。


《快雪时晴贴》是她公公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他顿首之前笔墨的婉转多姿,除了鹅的启示,有没有雪的清扬呢?


王羲之好鹅,有过许多逸事,越中他的家常能听见白鹅仰天而鸣,无论季春修禊,还是仲冬床眠。


又是大雪。


这天夜晚,书圣儿子王徽之睡醒了,开门四方皎然。酌酒而歌,诵起左思的《招隐》,忽然想起来隐居的朋友,剡县的戴安道。推门而出,夜乘小舟,径往剡县。一路白雪,一路溪声。一宿的工夫,到了朋友家前。


可是——他却掉头而归。人们疑惑不解,他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兴致使他在寒夜水路赏到不曾见过的雪景,幽晦澄明,通籁天地。正因无人可见,它的美丽才不被打扰。雪本乘兴而降,兴尽化水,何必见人?戴安道博学多识,却隐居不仕,他也不希望过多打扰吧?两个名士的相惜相忘,在夜中与雪风流。王徽之的性情,也在山溪雪色中寻觅到了真谛。


天明,满船空载雪痕归。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们凭借直觉感知事物往往比逻辑推理更加高超准确。《世说新语》记载的这桩趣闻,令我感觉到性情中独特的领悟能力。


四百年后隐居的孟浩然,也推门骑驴,踏雪访友而去。他的知己,是一支待放寒梅。


2.jpg




雪的诗意和哲学,并不总使人感到眼界豁然,心生涟漪。唐代的荒野,雪回归到苦涩的人生况味。


高适在塞外,和王昌龄、王翰等人一样,见过大漠长河雄壮的景色。以人生视野入笔,将军、士卒、马匹、沙草,他体会到的深刻与王昌龄不相上下,阔若大漠。他的眼睛太细腻,他的心肠太温柔,因此刚健的笔力涵藏柔软的深情,宛如长河。


和董大分别时,眼睛仰望着白雪黄云灰雁,心却牵挂着董大的前路。为了打消顾虑,别出心裁地褒赞这位将要远行的朋友,既豪迈洒脱,又有一缕情深的暖流。


岑参送武判官回京,这股暖流后冷厉的凄迷若隐若现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人以为《白雪歌》道出边塞将士的英勇豪壮,我只能听到琵琶羌笛在峰回路转之前的空虚,雪上行处在百丈悬冰下的寥落。这种视角转换一下的结果,就是岑参此时再也看不见武判官,武判官也看不见他。两个人未来能否重逢?在岑参眼中,只看见了路面空荡荡的马蹄印痕。


世事如雪两茫茫。马上,这印痕也由深变浅,由浅变无,人生不复相见。


盛世长安,花费了太多人的心思。安史之乱后,有的人热情正直的参与时,却落进了政坛一系列权力圈套,套住他们,扔到遥不可及的边缘。


从长城脚下回到长安,继续往南而行,可以看见誉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渡江凭吊屈原的柳宗元。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是刘长卿眼中灵澈上人的背影。现在,这个背影的主人成了自己。青山已是苍茫,没有斗笠斜阳,只剩白屋犬吠,风雪的夜晚,只能听见主人踩雪的细碎之声。归人是谁呢?


柳宗元也不是归人。永州让他脱换精神,山水之间的灵动蒸蔚出另一种境界。此时归与不归并非人生大事,他已是堪破迷局的长者,正以渔翁的姿态,独钓天地的清净。


千山鸟绝,万径踪灭。飞跃千万座人生之山,跨过千万条人生之路,从宏大到渺小,从渺小到灭绝,他感受到的,是人生进程终归玄无的寂净。繁芜的雪终要融化成水,和江浑然一体。江还是那条江,雪和人都不存在了。于是,在偌大时空中,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无为之事,遣有涯之生。在那瞬间,山川同体物我为一,人类一切的设定全部消失,绝对逍遥静止在江雪中,永恒出现了。


无是永恒,永恒是无。


3.jpg



当人们认知跨过这条线,对人生的揣度比比皆是。它伴随着宗教的流行和嬗变而来,伴随着文化结构的重整而来。不变的是,最高级的探索,总与雪相伴:


苏轼以为人生是雪鸿泥爪,早熟地认识到某种程度上的真相。人生终点在寺院中已灰之木、不系之舟的反省,接通了这数十年流浪的透视;


关汉卿以窦娥的口吻,质疑人生实践中道德命题与社会现实的悖论,进而向天地精神一声苦诉。不忘人类对善良清净的基础向往,悲剧的最后一幕,六月飞雪;


施耐庵在山神庙的风雪中,以枪挑酒壶的林冲形象对晤无边清寒。下得正紧的雪是爱人的思念,正义的呼唤,更是醉酒后踽踽独行的没落伤感;


陶庵中的张岱、青云谱中的朱耷,可谓处在两极的痛苦者。繁华烧成灰烬后,张岱记忆成痴,苦苦追忆当初风物,思念弥甚,寂寞弥甚;而朱耷在残灭后,垂颅于皴皱枯雪,鱼不再游逸,鸟不再舒飞,所有生灵在雪黄压迫中抖瑟喘息。天地冻寒,昏暮一片死寂,这是人生末尾绝境的心灵映照。


总是那么孤独,该有人给如雪生灭的空寂人间收尾。结束人,叫曹雪芹。


他名号中带着雪,从纯净的水中敷演出虚无的人生史。在这段萦纡红尘的历程中,如玉美人无时无刻不被浑浊斫伤,聪慧和孤傲被尘世指责乖僻,结尾时刻,已不辨世界。茫茫大雪覆盖了草漠,埋葬了真假,来去成空的悲凉感悟任凭呼唤,也漠然如石再不回应。所有人都在哀歌中归去,归宿在无稽空幻。曹雪芹也在西山离开了,万象轮回的除夕之夜,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一晌贪欢归于寂寞的真思,一段剖析万古时空的绝响,在我耳边回荡,夜风中飘旋:


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进入圈子
|相关推荐
|讨论区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