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2016-11-23 10:50:36 阅读 1548


0.gif

文章来源:六妈罗罗liumaluoluo)

今日编辑:赵琳



1

    



接六六幼儿园放学后在幼儿园的游乐设施那里玩,到了清园的时候,会有老师来通知大家离开。在我带着六六走的时候,听到了一对母女的争执。


好像是妈妈没注意清场时间,她们两个人刚商量好再玩10分钟,老师就来赶人了,家长要马上走,小女孩不同意,说答应过10分钟了。她妈妈想抱她走,小女孩却抓着设施死活不肯松手,号啕大哭。


老师在旁边站着等,小女孩妈妈气急之下,脱口而出大喊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不喜欢你了!”


小女孩愣了愣,哭的更伤心了,小女孩妈妈又急又怒,把小女孩的手一甩:“你下不下来,再不下来我不要你了!”说完转身走开了。


小女孩看到妈妈走开了,连滚带爬的从设施上下来了,涕泪交流的冲着妈妈的背影追去,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的跑着,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喊着:“妈妈,妈妈”。


那个凄惨,说实话,我听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当时那个场景其实再常见不过,当妈的完全可以用很多种办法来应对,可是,也许是急躁,也许是别的原因,那位妈妈却用最不妥当的一句话狠话“我不要你了”来解决问题。


小女孩是听话离开了,可是她那显而易见的惶恐,害怕,妈妈气急而走后,能看到吗?看到后,会心疼,会后悔吗?




 

2

    



如果问一个成年人最厌恶的情绪对待方式,威胁,应该会排在前三吧。

孩子又怎会不同?


“该回家了,再不回家我就不要你了!”

“这个脏,不能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父母气头上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有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也许,这些伤害不是那么猛烈,也许,很多童年阴影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但是,当出现于类似情景的时候,隐藏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忽然爆发。


而这些伤害一旦根深蒂固,将直接影响到性格形成,三观改变。


儿童心理学认为,人在童年所经受的一些刺激会形成不同的心理阴影,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预想的影响。弗洛伊德说:童年受到了伤害,长大后很强烈地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除了理论的佐证,从自身或是周边人的经历中,也会看到很多童年心理对终身性格产生影响的故事。



3

    



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讲述了她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起因是什么她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惹妈妈生气了,最后妈妈冲她吼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不要你了!”然后决绝的扔下她快步离开了。


她说,那会是黄昏,天色渐晚,到处都是阴沉沉的,妈妈的背影瞬间不见。她哭着追,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散乱无章。路上行人的面孔都变得晦涩,虽然是熟悉的回家的路,可她就是觉得害怕,心慌。


然而这样的场景在她和父母的相处中常常会出现,以至于儿时的她真的会害怕有哪一天就被“不要了”。


长大后,她在朋友们的眼中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人,和人交往也总是带着些距离防范着。


一次酒后,她苦笑的说大家都说我心思重,谁知道小时候我也是天真不加设防的,可是连我最亲最爱的妈妈,也轻而易举的将我扔下。我,还能相信谁?




 

4

    



我们总是在说自己爱孩子,可是想过没有,你爱的究竟是他的乖巧懂事,还是玩闹不讲理?


孩子在可爱的时候,我们给的亲吻固然温馨,可是当他犯错不可爱的时候,才更需要我们最坚定的支持。


成长本就是一个酸甜苦辣四味俱全的过程,对孩子的爱,难道不应该是无条件的吗?


孩子犯错误了,我们可以责骂,却不能威胁。


没有孩子是百分百的完美,他们总会犯错,总会有自己的固执。并且很多时候,当我们纠正其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百分百的听从。再赶上孩子的错误会影响到他人,众目睽睽下,气急败坏的一句“我不要你了”便脱口而出,伴随着这句话更坏的情形,就是转身就走。


但是,亲爱的们,忍下一时的脾气,换一种方式,你将会看到更好的效果。



5

    



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六六也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孩子。


有一次在六六犯错且沟通无效后,我想尝试着冷静一下。于是我坐在她旁边,不再说话,表情很生气,任她说什么我都不搭腔。


过了一小会,六六蹭过来,搂住我脖子:“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吗?”


我很惊讶:“当然不会,妈妈爱你。”


六六依偎的更近一些,声音中带着一些呜咽:“你不理我,我害怕,怕你不要我。”


我揽过她的脑袋,面对面的看着她的眼睛,很认真很认真的说:“妈妈爱你,妈妈永远都不会不要你的。只是,刚才的事情你做的很不对,妈妈很生气。”


我把事情的对错以及想要告诉她的道理又讲了一遍,并且在最后强调着说了一句,妈妈爱你。


那一次的效果,明显胜过所有责骂和吵闹。



6

    



很多时候,大人口不择言的时候,总会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当回事。可实际上,即便是一个表情,孩子都会领会,更何况是那样残忍的一句话。


随意的一句“我不要你了”,哪怕只是戏谑,可是孩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她们看到的是妈妈毫不留情的背影,而不是以往温暖的怀抱。


她们感受到的是妈妈的冷漠拒绝,而不是良苦用心。


父母,世界上最亲最爱的人,如果我们都曾经给孩子以绝望的背影,她们,又有什么底气去相信这个世界呢?


那天,开篇故事中的小女孩靠在妈妈肩上,可眼神中依旧有着掩饰不住的委屈,慌乱。


我那位朋友,一直到今天都留有后遗症——她不喜欢黄昏。下班后就低着头猛赶路回家,一到傍晚就很容易发脾气。


有些伤害,一旦造成,便很难弥补。




 

7

    



也许有些老人会觉得,曾经你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被吵大的啊,“不要你了”这一句话没少听,怎么没见哪个出现多大问题呢?


其实,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夸大其词,只不过当妈妈的,无一例外都想要避免一切对孩子可能的伤害,哪怕一点点的可能,都不可以。


所以,无论孩子有多么惹你生气,无论自己当时有多急燥,都要记住,这句狠话,一定一定不能对孩子说。



文章来源:六妈罗罗(ID:liumaluoluo)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孩子也有情绪,同样需要我们关注;

可是,情绪、感觉,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实在太抽象;

让孩子怎么认识呢?

读绘本,会是一个好办法


▼▼▼


1、《生气汤》


1



这一天霍斯过得很不高兴,他带着一肚子怨气回家。但是,霍斯的妈妈却知道怎么处理那一肚子的怨气——那就是煮一锅“生气汤”!你看这位妈妈,一不批评,二不教训,三不追问。


她知道,在这种场合讨论“儿童行为规范”没有任何意义。而且生气嘛,本就是天赋人权,不应该抑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要教孩子学会自我疏导。


有时候,孩子难免处在负面的情绪当中,成人应该试着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合宜的抒解管道。这是与孩子共读此书时,值得细细咀嚼的滋味。




2、《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精)》


2

当你气极了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点?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那种想要爆发、即将爆发、又怕爆发的状态,是不是很可怕?谁也无法控制冲突和愤怒不再发生,还好,我们可以了解它,可以学着调节、处理它。来看看《菲菲生气了》这本书吧,你将跟生气的小菲菲一起,学习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学习的一课:如何控制及处理情绪。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曾经发过脾气——不只一次——的小孩、妈妈与爸爸、祖母与祖父、姨妈与姨父、和朋友!



3、《生气的亚瑟(精)》



3

这本书以令人叹为观止的罕见手法,为小孩儿描绘难以捉摸和言喻的情绪——“生气”,也深刻地说明这种普遍的情绪经验对小孩儿的影响。 虽然情绪类主题的童书很多,但很少能让小孩儿足足发了贯穿全书的脾气,好像全世界的焦点全集中在小孩儿和他自己的气上。这种切入的角度突显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显示创作者非常理解和同情小孩儿在生气时的观点和感受。   

所以,本书并不以成人式的反应为主轴来表现应如何约束和改变小孩儿的生气行为:“小孩儿怎么可以生那么大的气?”“小孩儿有什么气好生?”“不生气才是乖小孩儿!”而是带着大小读者一起用“显微镜”把“生气”这件事看个仔细,弄清楚它到底怎么回事。这种坦诚面对、探索情绪的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呈现方式。  


    

4、《妈妈,我真的很生气》


4


乔希生气时,他会扔玩具、破坏玩具,甚至打 的小弟弟。妈妈说,乔希应该学会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他愤怒的情绪。通过一张笑脸图,乔希开始用语言表达他的情绪,与他人相处融洽,他的脸上也出现了更多的笑容。  

《妈妈我真的很生气(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这本书为父母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的孩子学会表达愤怒、受挫和其他难以处理的情绪。在“写给父母的话”中,心理学家弗吉尼亚·希勒探讨了通过奖励计划调整孩子愤怒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5、《乖乖小恶魔》


5



几米绘本,小邦本人很喜欢几米的画风。这本是继《吃掉黑暗的怪兽》《不睡觉世界冠军》之后,几米最新童书力作。


身为一个恶魔,凶凶坏坏的才最像样,可飞波,却乖巧又友善,这让爸爸妈妈发愁,让老师同学讨厌。这个不被大家接纳的小恶魔究竟该怎么办呢?献给每一个像天使一样的小恶魔或是不那么完美的小天使……


故事有趣而富有深意,在鼓励孩子自信、快乐做自己的同时,也对大人有所启发:每个孩子都很特别,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忘记给予他们尊重和肯定的目光。画面色彩缤纷、想象力十足。



选择一本适合你和宝宝的书吧!


往期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