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的“岩韵”——正岩何处是?(一)
玄妙的“岩韵”——正岩何处是?(一)
2016-11-29 18:00:37 阅读 2478




云雾水汽升腾处一山巍峨而起。其上层层叠叠覆盖着青苔、野草、灌木,还有茶园。


想来一定是沃土滋养,才造福一片繁茂景象。可偏偏,这里的土壤是粗粝的丹霞岩体。

 

粗犷和清秀,极其强烈的反差,却在此完美结合。

 

这座山名唤“武夷山”,自古便养育一方乡民,亦成就了代代相传的“岩茶”,更造就出绝无仅有的“岩韵”。

 

QQ截图20161128091556.png



自古而来的种茶心得

 

武夷人把茶园叫“山场”。古人在山场种茶,经年累月,自然总结出一些种茶心得,例如何处种植味道最佳,何处次之。

 

乾隆年间崇安县的县令刘靖就在《片刻余闲集》中记录“武夷茶……其生于山上岩间者,名岩茶;其种于山外地内者,名洲茶。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

 

一般来说武夷山在立夏之后便进入到降雨量充沛的雨季,而春茶季节也不会连绵的雨水。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以及周围的几座山,平均海拔都在2千米以上。


这种地形像一面屏障,可以阻挡南下的寒流,而会增加东南亚的暖湿气流带来的降水量,使得武夷山年平均水量达到1800-2200毫米。

 

354666.jpg


茶叶叶面上的雨水只是影响武夷岩茶好坏的最后一步。而决定岩茶质量最基本因素其实是山场。

 

其他茶产地决定山场优劣的因素一般有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环境和周边植被,然而对于武夷山山场来说,还要考虑到多变的地形,还有垂直海拔中丰富的植被。

 

乾隆年间另一本书《武夷山志》也曾写道:“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岩山之外,名为山外,清浊不同矣。”

 

3w21321341.jpg



寻找正岩

 

后来“岩茶”被分为“正岩”和“半岩”。

 

传统上的“三坑两涧”,指的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口坑,还有流香涧、悟源涧流域,其茶称为正岩(又称大岩)。而利用山脚溪边沙洲种植的茶称作洲茶。在正岩与洲茶之间,则被称为半岩。

 

因为多年来不断扩大种植,使得核心景区76公里范围内,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出产的岩茶,都被囊括进正岩。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报道的第一代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在武夷山正岩产区拥有将近100亩山场。


记者一行人当时探访的是莲峰茶区,就在其茶厂背后的山上。茶园紧贴着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一条小溪落入岩缝中。

 

2343254.jpg

第一代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锋


三联记者在刘锋的儿子刘峥带领下,一路往山上走,发现土壤逐渐改变。


刘峥抄起路边的一把土说:“刚才咱们在山脚下看到的洲茶土壤还是河流的细沙,但现在路边的土壤变成了红色,并且还有很多细小的岩粒。很神奇,咱们越向山上走,土壤表面的岩粒就会越大。这就是武夷山丹霞地貌的特点。”

 

刘峥并不懂地质学,但对他来说,这些取代洲茶茶田里细沙的细小岩粒,正是武夷正岩土壤的标志之一。

 

判断正岩与否,以及所产岩茶品质好坏最直接的影响,其实还在土壤。

 

2143.jpg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人物:刘锋之子刘峥


 

正岩好茶之谜

 

正岩产区,称作“岩上”。过去正岩山场,都是天心岩茶村村民祖祖辈辈在山岩间开垦出来的。山坡陡峭、岩石坚硬,以前坑谷只有一条细细的平地。


前辈茶农们用石块垒成梯台,以土填地,方才造就了武夷山间石壁梯台层层相叠的茶园景象。

 

在这种梯台式茶园中生长的茶树,根系深入岩石风化而成的砾壤,而表层则年年贴补新土充当肥料。


虽然雨水充沛,但留不住水,再加上植被葱郁、岩石粗糙、阳光漫射,正是茶树生长的绝佳风土。

 

wr456546.jpg

刘锋设于武夷山正岩产区的茶园)


这些岩上山场,往往在山谷深处,人迹罕至,公路无法到达。


每到茶季,茶农会选择在清晨用皮卡车运送江西等地来的采茶工入山,再徒步爬涉到茶园采茶。

 

另有一位壮年挑茶工,将采好的茶叶挑出,扁担前后两大筐,近两百斤,每天来回也要四五趟之多。


在蜿蜒陡峭的小道上颠簸,真是煞费力气。

 

除了山场自身环境品质,以及后期制茶技艺的区别,岩上出来的茶,比半岩区值钱,还有一点关键,便在于“岩韵”。

 

2435.jpg


“韵”字,汉字中意为风度、风致、情趣、意味。

 

那么武夷山独到的岩韵,究竟是什么?

 

下期我们娓娓道来。

 

 


库推荐 · 《三联》专题报道岩茶

茶1



精品岩茶与家人分享 · 库好礼

茶2



库新品· 茶之伴侣

陶瓷

 


武夷岩茶信步赏!

books.jpg





往期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