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是什么?
416530
2017-05-03
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托尔斯泰

然而,父母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就上岗工作,兴奋之余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我曾经海量的育儿书籍翻过、各种育儿讲座听过,热门教育类公众号关注过,无奈信息量太大、操作性不足,一直只有抽象的知识点和心动一时的感触。

系统地学习过“正面管教”和“父母效能”之后,我发现,家庭教育其实就是骑自行车嘛!


图dreamstime.文澄澈Zoe


一、前轮是行大于言。

行——榜样的力量,多做少说。

很多家长苦恼,孩子怎么不听话呀?

那么请问家长言行一致吗?要求孩子讲礼貌自己却说粗话的有木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从来不看书的有木有?

孩子大多数时间总是照家长做的做。

最好的教养是父母的自我成长,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心态是开放的,灵动的,这既是给孩子最好的带动,也能创造一个爱和知识流动的家庭氛围。

多做少说,具体来看,还是避免啰嗦、指责和顶嘴的良方。

比如,孩子睡醒忙着玩,衣服没穿够,家长可以微笑看着他,指指衣服;比如约定的看电视时间到了,家长指指钟表提醒;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家长拉着他的手到玩具中间一起收。

二、后轮是鼓励。

大多数人知道,一个懦弱消极的孩子需要鼓励,但很多人不知道,一个看上去破坏力强,行为不当的孩子也是丧失信心的、缺乏鼓励的孩子。因为他们觉得正常的行为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愿望。

孩子哭闹,也许是要一个爱的证明,孩子让你气得牙痒痒,也许只需要一个鼓励。

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做到了什么,而不是关注他们没做到什么,这就是鼓励。

鼓励三大类型:关注型鼓励、感谢型鼓励和赋权型鼓励,对应人类希望被看到优点、希望有价值、希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通过鼓励,去发掘孩子内在驱动力。

鼓励能带给孩子勇气和自信,鼓励得好,如同给自行车后轮增加了一个飞轮,类似山地车的效果,助孩子轻松翻山越岭。

三、链条是连接。

纠正前先连接,连接是一切的前提。

亲子间也是如此,心连在一起,爱在家庭成员间流动,就会合作愉快。

有了链条,车子才能正常运转,一旦“掉链子”,先做的事是连接上。

亲子间也是如此,如果因为打骂说教而缺乏感情连接,就无法继续沟通与合作,孩子还容易故意和家长唱反调。

家长可以通过道歉、拥抱等方式找回连接,放心,孩子是非常大度的哟。

四、刹车是积极暂停,是情绪管理。

会正确的刹车,这是个安全问题。

我们都知道过度刹车会翻车,把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关起来打一顿,长期看将培养一个懦弱或暴力的孩子,安全感一定不足。

而积极暂停角是安全的,情绪可以自由流淌。

孩子需要积极暂停,父母更需要。当孩子看到一个发怒的大人暂时离开,回来又恢复平和,这是最好的示范。

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将有许多负面情绪,如果从小培养情绪管理的能力,这是相当大的情商财富!

“正面管教”有个金句: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五、把手是和善并坚定的态度。

骑自行车时,新手看上去总是摇摇摆摆,不停调整左右方向。

如同家长在和善和坚定的态度中摇摆,先骄纵再严惩,或先严格再放任,想象一下身在其中的孩子吧,不知所措、毫无界限。

高手的做法是,稳住把手,看似不动,其实两只手同时都有作用,和善和坚定并行。

和善并坚定意味着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及平和的态度,同时,家长也坚守着底线,这样的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和界限感。

六、脚蹬是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和面向过去的惩罚,最大的不同是,能否教给孩子有用的生活和社会技能。

脚蹬是“给力”的部分,“猛踩狂蹬”看似能立竿见影地有效加速,但骑车者累,也损伤车子,容易“掉链子”,一旦失去连接,说啥也没用了。

因此惩罚,不但学不到技能还会有损亲子情感连接,只是单纯地宣泄家长的情绪罢了。

解决方案一定是互相尊重的,是合作的,就像两个脚蹬互相给力,达到共同目的——让车子前进。

解决方案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没有人看着后面的路骑车,总是根据前面的地形判断如何发力吧?


知识点普及了,我们认识了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接着可能跃跃欲试,想要开始骑车了吧?

那么要如何开始呢?

首先得有好师傅,这需要体验式的学习,只听是学不会骑车的。

其次得有一群小伙伴互相督促结伴练习才比较愉快。

最后修行还得看个人。

回想一下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有三个关键点:找车感、不怕摔、看长远。

一、找车感。

不论骑自行车还是开汽车,问“老司机”传授经验,总是甩来一句话,车感要好。

问:什么是车感?

答:那是一种有技术无意识的自动反应。

有了知识点,不去骑,既没技能也没意识。

刚刚开始学,没有技能但已经有了点意识。

终于学会了,在找车感,有技能也有意识。

完全熟练啦,车感来了,有技能而无意识。

总之就是多运用。

比如,我运用得比较好的是鼓励。

鼓励真的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原本觉得别扭的话,现在已经能无意识地脱口而出,主要句型有三种,千变万化。

“妈妈看到你…

妈妈谢谢你…

妈妈相信你…”

过去我会有意识地去记录我和孩子的变化,写那些鼓励的小案例和大家分享。

最近发现,想参加鼓励打卡或者存下来做简书素材,都想不起来。

因为这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不再是初学时有意识地去想,“这样说有效,那样说无效…”所以不怎么记得什么事,怎么说的了。

就像骑车,熟练之后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是怎么骑的,这就是车感。

有了车感,怎么骑都不会出大问题,比如有了鼓励的惯性,打击和指责就越来越少。

二、不怕摔。

骑自行车大部分人一定会摔几跤,经过一段时间吸取教训的练习,终究能学会。

如果大家骑车都会摔跤,那么摔跤就不值得恐惧,关键是这一跤摔得有没有收获,那需要我们去思考积极的一面……

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正面管教”和“父母效能”也一样,练习的过程中,

发现孩子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反应,反而故意试探你的底线;

遭遇周围的人的质疑,认为对孩子太宽容了或太有界限了;

发现自己可能还是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情绪……

于是退缩了,过去的焦虑和权力之争又卷土重来……

我关注了很多正面管教前辈的公众号,他们常有从错误中学习的经历:

意识到自己用新的包装裹着控制的心态;

被周围的人质疑仍带着不完美的勇气继续坚持;

反省和朋友学员的分享中没足够倾听等等……

我们只要不断练习运用,坚持从错误中学习,带着不怕摔的勇气前行,教育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终究能得心应手。

三、看长远。

我刚学自行车时,练了很久还是歪歪扭扭,很容易摔跤,看着一起练的小伙伴骑得蛮好,有些泄气。

有一天妈妈去看我练习,她说,你眼睛怎么盯着前轮?你得看远了,看路而不是轮子!

我心中豁然开朗,就这么“容易”地学会了!看远了,就不偏了。

目光放长远,看似容易,却又不容易。

我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法忍受孩子的一些小问题呢?因为我们容易把眼前的问题等同于将来的问题,害怕轮子稍稍向左就一路左下去,这可能吗?

前几年有个段子是养孩子就像发射卫星,精确计算,不敢错一丝一毫正确送入轨道。可孩子不是毫无思想的机器呀,怎么可能完全按照父母设定的轨道飞行?

“正面管教”是关注长期效果的一种教养方式。

看长远,就不会盯着孩子眼前的一些“错误”、“缺点”,也不会太急于让孩子“改正”。

而是去观察“错误”行为背后的信念,去思考自己的做法能否培养孩子长期的优良品质。

我家啊谷是个偏内向、观察型的孩子,因为二宝的出生,他也经历了所有大宝都曾经历过的求关注期。

过去我对他的“缺点”很在意,对他的“不良行为”很反感。

现在,我对他的“特点”很了解,对他的“错误目的”很有办法。

静待花开,关注培育长期的优良品质,就不会把新的教育理念当做“改变”他的工具。

过去我很在意我这句鼓励的话说出来有什么效果,现在我知道,坚持这样鼓励他,他的身心成长都会更好就行了。

反过来看,一个长期被鼓励的孩子,不当的行为也越来越少,良性循环。

“父母效能”有个核心观点,运用长远的眼光培养孩子,把孩子的问题留给孩子,通过积极倾听,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信、自律的一切优良品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眼光放长远,也是人生的真谛。


说了这么多,家庭教育其实就是骑自行车对吧?

一起练起来哟,成为全新的自己,给孩子全新的教养环境~



进入圈子
|相关推荐
|讨论区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