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2017-07-19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15:29

8.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共同阅读了《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讲了如何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让其成为我们生活中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利器”。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上)。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216页到第239页。


 

reading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上)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独特的优势


认为才能是“特有—恒定”的观点可能在民众中最为流行。才华横溢的人,我们常以“天才”视之,将其成就归结为“天赋”。天才者,天赋异禀,让人望尘莫及。而智商概念的普及对这种观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遍—恒定”的才能观看上去则比“特有—恒定”观积极很多,而且恰好,一些积极心理学家就更加倾向于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人的才能多种多样,像万花筒一般五彩纷呈,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如智力、个性、动机、知识和经验等)相结合的产物,只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频繁地使用它们,我们就能达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发现和识别自己的独特优势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它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让人关注到自己优势的一面,更加自信。但是,这种观点又未免有点“唯心主义”,因为脱离社会环境,不去管自己的才能与别人的相对位置,在这个竞争社会中是不现实的。与别人做比较这事在测验中可以回避,在现实世界中却不可避免。一种不幸的情形是,你个人的最优势项在周围人的比较中也只是处于低位,如果你对这种差距视而不见,陷入对自己优势的自我陶醉中,反而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木桶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木桶理论最早是用来类比团队管理的。也就是对一个团队来讲,决定其绩效的不是组织中最强的那个团队成员,而是最弱的那个成员。这是因为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些分工一环套一环构成了结构紧密的整体,所以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


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接受的教育,就能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匮乏的。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不仅对于创造性,对于学习能力的激发,有挑战的任务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物。


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我们还可以刻意地“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一个领域的方式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的挑战更大一些。“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当然是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常规的训练方法是为大多数人设计的,要照顾到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就只能把挑战难度设定在中等或者最多中等偏上的水准。


而如果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非常优秀的水平,那么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些标准训练,而是要主动突破,去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如果你有条件或者机会得到某个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让他来为你设计这些练习,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若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在设计挑战任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难度适应”。就是经过某个难度挑战的反复训练后,个人的能力提升到了相应的水平,这时这类挑战的难度在学习者看来就下降了,甚至进入了“舒适区”,这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就构成了一个“挑战阶梯”。顺着这个挑战阶梯,人就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意志力只是一个神话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这种想法不只是我独有,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因为努力而热爱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的循环。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钻研的过程中如果处处掣肘、束缚太多,那么即便起初兴致盎然,这种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腾挪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进度,那么即便开始兴味索然,之后兴趣也可能一点点生长出来。


当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在不同的领域里钻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别。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言下之意,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选什么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们能看到条条框框之外自由腾挪的空间,自己拓展出新领地来。他们的学习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懂得幽然无人的妙处,能够返景入深林,收获也更大。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好书共读-进阶.jpg
08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本期主播

白杨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简介:资深媒体人、国家一级播音员、配音师,电台主播。

公众微信:baiyangjianggushi

个人微信:baiyangzhuchi 

41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