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2017-07-20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15:15

9.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遇见你。

昨天我们共同阅读了《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上)》,讲了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努力和专注发展自己的才能。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下)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240页到第253页。


 


reading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上)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接受的教育,就能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匮乏的。中考和高考都是强度很大的挑战,但是它们太单一、太单调了,而大学里面的挑战是多元和丰富的,但这些挑战的强度又往往不高,所以总的来看,我们所接受到的挑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就需要更具难度的挑战。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不仅对于创造性,对于学习能力的激发,有挑战的任务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物。


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必要难度”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当然是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常规的训练方法是为大多数人设计的,要照顾到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就只能把挑战难度设定在中等或者最多中等偏上的水准。比如大多数的教科书,每章的课后练习都不会太难,就是这个原因。


而如果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非常优秀的水平,那么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些标准训练,而是要主动突破,去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如果你有条件或者机会得到某个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让他来为你设计这些练习,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若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在设计挑战任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难度适应”。就是经过某个难度挑战的反复训练后,个人的能力提升到了相应的水平,这时这类挑战的难度在学习者看来就下降了,甚至进入了“舒适区”,这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就构成了一个“挑战阶梯”。顺着这个挑战阶梯,人就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意志力只是一个神话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这种想法不只是我独有,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通过实验发现,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因为努力而热爱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的循环。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读书为例,把生活的乐趣融入到读书的乐趣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这方面,冯唐读史书是个很好的例子。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钻研的过程中如果处处掣肘、束缚太多,那么即便起初兴致盎然,这种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腾挪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进度,那么即便开始兴味索然,之后兴趣也可能一点点生长出来。


当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在不同的领域里钻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别。电脑极客可能是自主程度最高的“工种”。李纳斯在自传《只是为了好玩》中写道:“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科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上,探讨整个学科的运作原理。当然,不同的是,在物理科学上,你得去弄清楚这个已存在的世界是如何正常运转的;而在计算机科学上,你得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而且还得设法让它正常运转。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你就是创世者,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捣鼓得足够好,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正是在计算机世界中享有这样充分的自主和自由,电脑极客们才会对计算机技术如此热爱。他们可能一坐在电脑前就顾不上吃饭、睡觉,如痴如狂。所以著名黑客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说:“遇到的挑战越大,获得的快感也越强。”


而在另外一些如师徒传习的领域,自主的空间就相当小了,因为徒弟通常要严格遵从师傅的教导。即便如此,徒弟仍旧可以保留独立思考的权利。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这通常发生在新手身上。而经验丰富的人则知道,再看似有理的教条也只是某些情境下适用,并没有非此不可的道理。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批评过种种学习书法的教条,认为它们误事,害人。言下之意,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选什么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们能看到条条框框之外自由腾挪的空间,自己拓展出新领地来。他们的学习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懂得幽然无人的妙处,能够返景入深林,收获也更大。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好书共读-进阶.jpg
09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本期主播

白杨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简介:资深媒体人、国家一级播音员、配音师,电台主播。

公众微信:baiyangjianggushi

个人微信:baiyangzhuchi 



55
热门随笔
show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