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之美(下)
2017-01-19 20:00:00
今日领读要点:这座庙,我觉得它教我长大,教我什么是人世间的关怀,教我什么是爱跟恨、是跟非。它让我知道人活在世间不会随便动摇的,就是信仰。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让自己跟别人都感觉到快乐,并且影响到周边的人。
住之美(下)
14:00

8.gif


亲爱的好书共读栏目书友们,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

前两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家不等同于房子。

下面开始今天的共读。

本次推荐阅读时间25分钟左右,从第172页到第216页。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有一句古老谚语,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这好像是一个古老的教训,每个人把自己门前的雪扫干净就好了,不要多管他人瓦上的霜。如果我们今天不管是生活在大城市或者小市镇,每一个人都各扫各的门前雪,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居住环境里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垃圾的处理,如果按照这个谚语,我们把垃圾都扫到别人家门口去,只要自己门口干净就好,这个城市会变得十分可怕。所以我相信现在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认知,其实包含的不只是自己住家环境的处理而已;但是当然住家环境的处理是一个基础,接着可以将其扩大。


所以在住的这个部分,生活美学希望能够提升个人对自己住家环境的重视,就是你的房子不再只是一栋房子,是一个家,是你愿意回去的地方。里面除了硬件空间以外,有你自己精心选择的家具;这个房子的空间是你特别为自己或者家人安排的,也保有公共沟通的一些地方,这样你的房子就是有人性的空间,而不只是一个硬件。


我曾经去过一个有钱人的家,那房子非常非常地大,可能是我住屋的一百倍,可是在那惊人的的空间里,却很冷,然后你也觉得住在里面的主人可能不快乐,因为这栋花钱买来的豪宅没有变成人性的空间,你会发现这个空间当中人跟人不来往,人跟人也不沟通。


一个房子就算非常贵,可是里面没有人住进去的温暖,它就失去了家的意义,我们也不会爱上它的。


 

 美是幸福跟快乐 


也许大家都读过一本书叫作《小王子》,很多人都被这本书所感动,因为它对比出大人的价格世界跟孩子的美丽世界。


timg.jpg


美并不是价格,你没有办法在美上面标示出它多昂贵,美是无价的。美也是你生命里面的幸福跟快乐,我很难跟你解释我的幸福能卖多少钱,如果幸福可以论斤论两卖的话,就不是幸福了。


我相信家的温暖也是如此,有一天如果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忙碌、匆忙、冷漠到亲子关系都不怎么亲密了,相信那个时候我们会觉得住进再昂贵的房子,都是巨大的遗憾,因为房子、家,应该是全家人的心灵空间。这是我们谈到住的美学的第一步。


二三十年前台湾的经济刚刚起飞,很多人开始从农村人口变成工业人口,从小市镇转移到比较大的城市居住的时候,城市的建筑是非常兴盛的,我想那个时候的房地产业,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大概是好好的捞了一笔。可是这句话也许蛮让人伤心的,因为对讲究居住品质的人来说,我相信土地、房屋都不应该是好好捞一笔的问题。


以前的房屋广告除了诉求方便性之外,也会告诉你说房子的增值率会多高。


可是我心里的想法是:如果我要经营一个家,我永远要住在这里,那么增值或不增值有何意义?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买房子时的考量,不是把它当成家,不是要经营出一个人性的空间,只是想有一天我卖掉后可以赚到钱,这样的目的跟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早些年台湾很多建筑没有盖完,水泥顶楼是平的,连钢筋都露出来,表示说未来还要继续盖上去,所以你会觉得整个城市是没有完成的状态。


这几年稍微好一点,都市规划各个方面也有了法规的限定,譬如建蔽率。建蔽率就是一个房子跟另外一个房子之间留出适当的空间,人不会被挤压到心灵和生理都出现问题,因为当空间的距离不够时,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会变得很容易,心里的焦虑跟烦躁都随之发生。



 希望安居乐业 


这些年来全世界都呼吁要保护古迹,我觉得不只是台湾,全世界的古迹都说明了一件事:过去人类在盖房子时的心态,是希望这个房子能够维持好几代安居乐业。


我会希望自己开始重视住家环境后,就不要只是各扫各的门前雪,我们也要开始去帮助清扫别人家门前的雪,这个社区才会好起来。


我曾经居住在一个大学的宿舍里,即使是那样高级教育品质的区域,未必能够解决居住品质的教养。常常有人晚上偷偷把垃圾丢到公共空间里,在一个孩子玩耍的小三角空间,堆满了垃圾。


可是,那时候就看到一位老太太每天早上在扫校园,她是某一位教授的眷属,年纪已经很大,满头白发。我就去跟他聊天,说:“你帮大家扫地喔!”她说:“我不是帮大家扫地,我最近在练书法,就用扫把写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我把马路当做一张纸,扫把当成毛笔,我每天在这里写颜真卿的字,在练功哪!”


我相信这是非常不同的教养。


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让自己跟别人都感觉到快乐,并且影响到周边的人。


后来大学里一些年轻学生也认识了这位老太太,开始跟着他一起扫地,每个学生都说:“我们跟老太太在学书法。”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其中让我看到人性最美的部分。


 

 让你感动的建筑 


每一位朋友不管居住在大城市或者一个小的市镇,散步的时候,不妨试看看你能不能在周边环境里,找出一栋让你感动的建筑。我说得建筑,可能是民居,可能是教堂、庙宇或者学校。如果有这样的建筑,你会觉得散步时绕来绕去很想走过它,因为那样一个环境是让你快乐的。


记得小时候上课我会特别绕远,经过一座很漂亮的老庙宇,我觉得那座庙顶有很多彩瓷镶成的龙跟凤,还有吕布戏貂蝉之类交趾陶雕塑,装饰得很漂亮。


虽然我经过这座庙宇再到学校是绕远路,可是我会觉得那一天对我来说会比较安心。到现在我已经搬离那儿很远了,有时候我会特别坐上一个小时的车去探望我童年常常经过的这座庙。这座庙,我觉得它教我长大,教我什么是人世间的关怀,教我什么是爱跟恨、是跟非。它让我知道人活在世间不会随便动摇的,就是信仰。


人在国外也是一样。


paris-1175354_960_720.jpg


我就读的巴黎大学离最有名的圣母院也有一段距离,可是不管上课前上课后,我就会特别绕道过去看看那座距离我们快一千年的钟楼。因为这个钟楼,文豪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很多小说和画作都和他有关。对我来说,这样的建筑已经不属于物质面,而是一页历史、一个回忆、一种文化,是法兰西这个民族整个精神上的美集大成的表现。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些记忆,其实来自居住环境,里面包含的不只是自己的房子,而是整个大都市空间里非常非常多的人文品质。


现在很多父母处心积虑,想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觉得有些学校升学率高,老师认真,同学也都是来自比较好的家庭,于是出现了很多间明星学校。我相信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我有孩子,也会做同样的事。


可是不要忘记:学校只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小部分;在家里,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居住环境跟品质?他从家里到学校所有走过的道路、看到的广告、看到的商店,都构成这种环境的品质。这是为什么?我刚刚提到小时附近一座庙宇,给了我很多的影响;我到欧洲读书的时候,巴黎圣母院也给了我很多的教养。我称这些教养为信仰,因为人类的信仰常常会表现在建筑上,不管东方的寺庙,西方的教堂,都是一个信仰的空间。


我觉得当社会里信仰的空间慢慢失去以后,大家就找不到心灵的重心了。


所以你会感觉到,也许心灵的重心今天被别的东西取代了,可能是一座商业大楼,可能是一间超级市场或百货公司,大家更崇拜的是对物质、而不是对精神跟心灵的信仰,这个时候人们可能会迷失在大卖场当中。


当我们在谈居住品质的时候,是应该回到这样的原点:居住品质,绝对是人性空间的发现,我们应该为社会多营造一些美丽的人性空间。




好书共读-进阶.jpg
08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阅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又想要有怎样的进步?

建议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至下方【随笔区】

想要提高看书效率?

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后写下的200字读书笔记

坚持必有进步,期待遇见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40
品味四讲
作者:蒋勋
show popup